刘伟|闲话食事
刘 伟
苦 瓜
【资料图】
苦瓜是一道极普通的菜,湘西人爱吃。我父亲是喜欢吃苦瓜的,且要原汁原味。过去我不吃苦瓜,近年来开始吃了。
炒苦瓜很简单,将苦瓜剖开,去瓤去籽,洗净切成丝,放入碗中加盐。10多分钟后,使劲捏挤,除掉苦汁,入锅与蒜、辣椒、西红柿爆炒。再加适量水和生抽,稍煮会儿即熟。
说起苦瓜,我想起了二姑父。赶集时,他常去卖菜,苦瓜不好卖,于是感叹自己是“苦瓜命”。其实,他的命不算苦,反而丰富多彩。二姑父好酒善谈,喜欢文艺,能演能唱阳戏,有时也拉二胡给人伴奏。曾参加民间乐队,红白喜事前去助兴。
能有那么多闲余,除了个人爱好外,还在于没有经济上的压力。大表弟在长沙创业10多年,如今连锁店开到6000多家。更难得的是,他谦逊低调、善待家人。这么看来二姑父是身在福中的。他在一次喝酒时说:“几十年前,我爷爷坟上土少了,我觉得不好看,顺便挖土加了点。我的姑婆‘杠仙’时讲‘谁加土谁发财’”。
我们听后,微微一笑,当成趣事。人生何其复杂多变。“苦瓜命”岂是坟上加了几抔土就能改变的?
折耳根
湘西一带的田间地头到处长有蕺菜,凤凰人叫折耳根(又名鱼腥草)。
折耳根是道大众菜,鲜嫩有汁,清香可口。具体做法是摘叶洗净,加辣椒粉、麻辣油、三鲜粉、盐等佐料搅拌。现在不必自己费神,超市、菜场都有卖的,只需花几块钱。
过去乡下人扯猪草时,会有意避开折耳根。因为猪受不了这股异味。猪食肠宽大,口味极好,连猪都不吃,现在人却喜欢吃,真是不可思议。
其实,折耳根从古至今都有人吃,只是搬上凤凰人的餐桌不过30来年吧。史载,越王勾践有口臭,大臣范蠡想出法子,“令左右皆食岑草(折耳根),以乱其气”。这样大家口臭了,也不至于让大王难堪。
折耳根除能吃外,还可做药。我读小学二年级时,患过脚气病(俗称“香港脚”)。那次十个脚趾化脓,又痒又痛,乡下医院也没法。因无法行走,暑假前一个多月由母亲背着上下学。
有次赶集,家里来了个懂点土方的算命先生。他到田坎扯些折耳根,锤碎、加盐,然后用纱布包着敷于患处,结合高锰酸钾定期清洗。半个多月后,居然好了。我至今仍记得单脚下地跳动的喜悦。岁月荏苒,如白驹过隙。这已是三十二年前的往事了。
撒 饭
挂撒应是凤凰县水打田乡特有的风俗。什么是挂撒?挂撒与挂清(挂坟)类似,但又有明显区别。
首先时间选择上,不是正月,而是二月,且不能超过农历二月十四。其次,挂撒并非每年都进行。只有去年家里“老了人”才可以。就是说所挂的必是新坟。因此通常会准备好刀头(正方形猪肉)、纸钱、水果、白酒、香、鞭炮之类。拿的最多的是纸钱。纸钱不仅用来焚烧,更多的是放满坟头,再用小块土压着,并插根香立在纸钱上。这种做法,俗称“塌纸”。
撒是什么意思?撒的字义为社。凤凰人说的“呷撒饭”就是吃社饭。社饭的做法比较复杂,需杂糅蒿菜、黏米、糯米、腊肉、野葱等,经煮、蒸、焖等多道程序,才能熟透有味。
社是社稷之意。社饭与鲁迅先生所写的社戏内涵相同。不同的是前者是物质需求,为填饱肚子;后者是精神需求,为娱乐身心。挂撒是定要准备一碗社饭的。这是与清明、腊月等时节挂坟最大区别。
如今上山挂撒,有时能听到乌鸦叫,“啊、啊、啊……”我的第一反应并非晦气,而是觉得幸运。小时听老人说,山上有乌鸦等各种鸟,但我始终没看到过。现在不仅常见岩鹰、喜鹊等动物,还能听到乌鸦叫,说明生态环境保护起作用了。
凉拌黄瓜
黄瓜有很多种吃法,常见的是生吃(也有煮的)。小时,常到菜园选几根,最喜欢选花骨朵没掉、皮上带刺的。这种黄瓜尤其鲜嫩清香。
对稍大点的,有时拿根筷子蘸盐、辣椒粉,直接插入黄瓜瓤。有咸有辣,可当点心,像吃零食。
印象深的还有,“六一”儿童节当天,母亲会给五角零花钱。那时学校没有戏台,会选在乡政府礼堂举行文艺活动。儿童节都有哪些精彩节目?忘记了。只记住,活动结束后,在拥挤闷热的政府球场买了三次醋黄瓜。三次就是过了三年时光。
凉拌拍黄瓜的做法很简单。先将黄瓜拍碎、切断,撒白糖拌匀。二十分钟后,将蒜沫、辣椒放入黄瓜,然后加盐、生抽、陈醋、蚝油,一起拌匀。若加点花生效果会更好。
我不明白,凉拌黄瓜为什么要拍?拍了不一样是黄瓜味?中国常用的八大烹饪方法,炒、煮、炖、炸、蒸、煎、烤、烙。为什么没有凉拌的“拌”?凉拌菜难道是新吃法?后来从朋友圈评论了解到,因为“拍”会破坏黄瓜的分子结构,更容易被佐料侵蚀。俗称“入味”。凉拌文化早在周朝就有。之所以没有进入八大烹饪方法,是因为这八种都是由生变熟的。仔细想想,也有道理。
玉 米
一个周末下午,父亲捎来辣椒、茄子、黄瓜、付瓜、四季豆、黄豆、长豆角、韭菜等时令蔬菜,足足有几十斤重。
其中煮熟的玉米给我留下深刻印象。这是今年掰下的首批,所以娇嫩好吃。凤凰近年才兴起的瘦肉炒包谷,选的就是这种白色嫩玉米。瘦肉炒包谷的要领是,翻炒玉米,水不能多,也不加生抽,防失其本味。
玉米还让我想起一些往事。我家门前有块晒谷坪。据传,基脚是四川建昌镇总兵刘士奇回乡所建。我家建在其马房原址之上,有些基石是一百多年前的。家门口的晒谷坪曾经是少儿的乐园,攻城、练自行车、打飞棒、滚铁环、打陀螺……均在这里进行。
腊月晒谷坪则是炸爆米花的好地方。炸爆米花的大人一手拉风箱,一手摇铁罐。他们大多比较和蔼,喜与小孩互动。比如,让小孩加一加炭火、拉一拉风箱。当玉米滚动响声越来越细时,便将漆黑的铁罐放进麻布袋。“嘭”的一声,爆米花瞬间蹦跳出来。个别散落出袋的,也被孩子们争抢入嘴。
那时,我们总不忘请求多加点糖精——那是几乎没见胖人的年代。